纶景头条纶景头条

受辱后复出,这个韩国人竟然做到了

    

互联网上有这么一个梗:中日友谊靠韩国,受辱中韩友谊靠日本,后复韩国日韩友谊靠……日韩好像没友谊……
今天说的人竟小民江湖这部韩国电影,虽然是受辱他们本国的主旋律,但我相信小伙伴们看了,后复韩国肯定也会心有戚戚——《1947波士顿》。人竟
这是受辱一部由河正宇、任时完、后复韩国裴晟祐主演的人竟传记电影,改编自真人真事。受辱
今年9月在韩国上映时,后复韩国还挺让人惊讶的人竟,毕竟这三位演员有两个经历了塌房事件,受辱河正宇被爆出吸毒丑闻,后复韩国裴晟祐因酒驾被起诉罚款,人竟好在最终票房表现尚可。
导演是曾拍出《生死谍变》《太极旗飘扬》的姜帝圭,他的电影的一大特点,就是用好莱坞类型片的制作模式,去讲述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本土故事。
河正宇饰演的男主角,原型人物是曾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获得马拉松冠军的孙基祯,他以2小时26分42秒的成绩完赛,打破了当时的小民江湖马拉松世界纪录,队友南昇龙获得铜牌。
然而在领奖台上,两人并没有露出胜利者的笑容,而是低头不语,因为他们拼尽全力争取来的荣誉最终属于日本。
当时的朝鲜半岛处于日据时期,有关朝鲜的历史、文化一律被日本政府禁止,朝鲜民众必须把朝鲜姓名改为日本姓名。
孙基祯这样的国家选手,也只能身披带有日本国旗的队服站上领奖台,以“孙龟龄”的身份获得嘉奖。
奏日本国歌时,他和队友用低头表示抗议,孙基祯甚至故意用颁奖纪念品月桂树盆栽挡住胸前的日本国旗,这一幕被当时的西方记者拍了下来。
孙基祯的这个举动激怒了日本政府,他们不仅没收了孙基祯的奥运会奖品古希腊骑士头盔,还逼迫他写下“从此不再参加田径比赛”的保证书。
就连转载那张照片的《东亚日报》都遭到牵连,他们因为擅自把日本国旗改成太极旗,导致报纸停刊数月,相关记者被送进监狱。
从夺冠到无声抗议,孙基祯一夜之间变成了朝鲜半岛的民族英雄,从这个角度来说,执导《1947波士顿》的最佳人选,非姜帝圭莫属。
影片的故事,从孙基祯夺冠10年后说起。此时的朝鲜半岛已经一分为二,韩国实现了某种程度的独立。
身处汉城的孙基祯此时已全然退去奥运冠军的锋芒,变成了酗酒的无业大叔,这10年来,一直无人打破他的世界纪录。
他的队友南昇龙则继续挖掘更多的马拉松选手,希望培养出“第二个孙基祯”,真真正正地身披太极旗,冲击即将到来的1948年奥运会。
然而,这个计划很快就遇到困难,因为根据奥运会赛事的规定,选手需要具备参加过国际赛事的履历。
尽管孙基祯和南昇龙拿过奥运奖牌,但他们的成绩始终属于日本。如今再想以韩国选手的身份参赛,之前的奖牌和纪录就都不做数。
要想参加奥运会,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去美国,参加即将开赛的六大马拉松之一,波士顿马拉松。
于是,南昇龙想到了孙基祯,因为他与美国的“波马之神”约翰·凯利,曾在柏林奥运会期间结下深厚的友情,有他作为邀请人,韩国选手便可以顺利参赛波士顿马拉松比赛。
约翰·凯利很快给了回复,并且要求孙基祯亲自挂帅,于是,一直颓丧的大叔就这么成为了马拉松教练。
影片的前半段,重点讲述孙基祯一行人在准备阶段遭遇的困难。
一方面,年轻一辈的选手中鲜有出色的参赛人选,他们平时训练的成绩,别说打破纪录,能否顺利完赛都是个问题。
唯一一个天赋异禀的选手便是徐润福,然而他一门心思为母亲赚钱治病,性格心高气傲,对于耗时又不赚钱的训练不怎么感兴趣。
另一方面,则是最难的资金问题。以韩国当下的国情,选手若去美国参加国际性赛事,需要拿出2000美金/人的保证金,在波士顿当地还需要有一个担保人。
整个马拉松队里,凑不出一身像样的训练装备,孙基祯和南昇龙甚至都想把自己的奥运奖牌卖了换钱。
美国军方虽然对他们参赛表示支持,但也仅限于精神层面,最终还是靠着韩国民众自发捐款两天,凑齐了他们的保证金和路费。
作为一部传记电影,《1947波士顿》的结局早已被“剧透”。
首次参加国际性赛事的徐润福,靠着惊人的天赋和顽强的毅力,力克卫冕冠军,第一个冲过了终点线,而“高龄选手” 南昇龙则以第12名的成绩顺利完赛。
徐润福的胜利,一雪孙基祯在奥运会领奖台上的耻辱,也弥补了他耿耿于怀的遗憾,终于有韩国选手,以韩国人的身份夺得了冠军。
影片后半段的马拉松比赛环节,导演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,激昂的BGM、多线叙事剪辑、升格镜头,让比赛充满戏剧化和紧张氛围。
值得一提的是,作为一部韩国主旋律电影,《1947波士顿》并没有疯狂输出激昂口号,而是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刻画,让民族主义情绪在片中慢慢升温。
影片的主角之一徐润福,出身贫寒,小时候经常去山上的寺庙偷斋饭回家,练就了一身快速爬坡的本领。
成年后,他为了给母亲治病,每天早出晚归打零工,送外卖、工地搬砖,哪里给钱就去哪里。
影片开场,徐润福之所以参加马拉松纪念比赛,也是因为被朋友骗说有奖金,才奋力跑了第一。得知真相后,他转头就把奖牌卖掉了。
马拉松对于徐润福来说,不是什么争取民族荣耀感的运动,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。
母亲去世前,曾对徐润福表示了歉意,希望他以后可以放下负担,为自己继续跑下去,徐润福这才接受了孙基祯的训练。
来到美国波士顿后,在签到环节出了一个小插曲——徐润福的队服上印的竟然是星条旗,因为对于美国来说,韩国尚不是独立的国家,这次比赛由美国政府做担保,自然要以美国人的身份参赛。
对此,孙基祯当即表示拒绝,宁愿退赛也不接受星条旗的队服,而徐润福则认为来都来了,这时候再退赛,之前的一切付出都是白费。
但只有孙基祯明白,无法代表自己的国家冲过终点是何等的屈辱,他不想把这种遗憾再传给徐润福。
经过一夜的思考,徐润福终于想通,并且在第二天的记者发布会上,高调地把印有星条旗的队服退还给赛事负责人。
这番最后的争取,最终让他们得偿所愿,也让徐润福彻底醒悟,此时马拉松对他来说,不再是谋生的工具,而是实现自我价值、获得民族自豪感的方式。
影片处理得最好的一点,是结尾徐润福在冲刺阶段,脑中忽然浮现出一些画面,并不是他在记者面前慷慨激昂的争取,而是儿时在山坡上的奔跑。
母亲问他不学习总跑步,以后要成为什么,他答到——要成为奇迹。
而在1947年的波士顿,徐润福的确成为了“奇迹”,以2小时25分39秒的成绩,拿到波士顿马拉松冠军。
那次比赛后,南昇龙转做国家队教练,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后退役,徐润福也在体育领域工作长达40余年。
孙基祯继续为韩国培养奥运会冠军,他在夺冠50年后,拿到了奥委会补发的曾被日本政府没收的古希腊头盔。
但遗憾的是,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官方网站上,1936年的马拉松世界冠军,至今依旧是“日本选手孙龟龄”……
整体来看,《1947波士顿》是一部完成度较高的传记电影,导演姜帝圭成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,把这样的一个本国主旋律故事,拍得振奋又激动人心。
同样在国际赛事中有着艰难旅程的我们,看了很难不会感同身受。
从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,第一枚奥运会奖牌,第一个登上奥运金牌榜榜首的亚洲国家,再到如今的“双奥之城”,每一次拼搏背后,都在证明国家的崛起,每一次成功背后,都是深厚的民族情怀。
只有拼搏过的人,才知道其中的艰难与不易。这样的故事不分国界和民族,同样都能振奋人心。

赞(4452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>纶景头条 » 受辱后复出,这个韩国人竟然做到了